T&L:对于过去的2017年里,您觉得当地旅游(或景区)发展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请举例。
顾新蔚女士:2017年,安顺市旅游行业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旅游名城建设为重心,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脱贫攻坚为统领,走前列、树标杆、舞龙头,进一步找准旅游业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市旅游工作重点有成效、难点有突破、焦点有创新,旅游业持续保持井喷式发展态势。2017年全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695.98万人次,同比增长43.5%;实现旅游收入791.64亿元,同比增长45%。回顾一年的工作,感到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几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有新突破。加快全域旅游创建,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秉承全域理念,编制完成《安顺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新定位全市旅游业发展。出台《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1+N”配套政策文件,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全面落实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旅游名城、名镇、名村的相关要求,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这条主线,拟定《安顺市旅游名城建设行动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力争通过旅游名城建设,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增添亮点。安顺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城市。
二是产品建设和业态培育有新突破。全市11个“100个旅游景区”项目完成建设投资3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21.05%。新景区新业态不断丰富更新,山里江南、蝶恋花海、百灵温泉、九龙山休闲度假区等新业态项目建成使用,大兴东旅游城旅游城逐步开放部分游乐设施,永宁滑雪场和马术场、格凸攀岩基地等体旅融合项目激发旅游新动力。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升级打造《大明屯堡》文化演艺节目,安顺美景与蜡染元素时装走进巴黎时装博览会。大力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虹山公园景区化提质改造、三合苗寨旅游度假区打造等城旅结合项目。启动宁龙黄“国家路游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宁谷经龙宫至黄果树旅游产业带建设,着力打造成为“黔中客厅”。完成平坝黎阳航空小镇一期工程航空展览馆建设,启动安顺云马“三线记忆·美丽乡愁”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还原了三线建筑风格,保留了历史印记,彰显了航空文化特色。推出特色鲜明的大坝金刺梨小镇、榕昕康乐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园等,重点打造了普定桃花水母、关岭县木城丽水、开发区羊场十里荷廊、平坝县节溪村、紫云枫香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平坝金刺梨山庄巾帼农家乐入选“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
三是城市旅游品牌知名度有新突破。以“中国瀑乡、秀美安顺”、“黄果树下、屯堡人家”、“生活,需要安顺”等为品牌形象口号,以主要客源市场为重点,以重要节会活动为平台,以电视、平媒、户外、地铁公交、移动互联网等融媒体为途径,持续发出安顺旅游好声音,讲好安顺旅游的好故事。大力开展国内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全年共赴长三角、珠三角、川渝、西北等城市开展宣传营销活动16场,累计邀请600余家旅游业界专家、旅行商、媒体、名人等走进安顺考察踩线。积极开展境外旅游市场营销,加大港澳、东南亚市场开发力度,成立安顺全域旅游产品香港直销平台,开发香港—东南亚—贵州—安顺的“一带一路·一程多站”式旅游产品投放东南亚市场,带动入境旅游强劲增长。承办了中国自驾游线路评选大会、全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内旅游及旅游相关盛会并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殊荣,相继举办了黄果树·世界遗产遗产申报与山地公园建设研讨会、黄果树国际啤酒节、关岭古生物群研讨会、安顺油菜花旅游节、首届中国(安顺)金刺梨节等重点旅游节会,借助黔台经贸恳谈会、爱飞客飞行大会、国际石材博览会等活动大力推介安顺优秀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安顺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朋友圈不断扩大。
四是旅游精准扶贫有新突破。把旅游产业作为扶贫产业的重要抓手,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编制了《安顺市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明确2017-2019年计划通过旅游带动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实施景区带动旅游扶贫行动、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旅游名城创建扶贫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城区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二是旅游产品业态还不丰富,景区景点高水平开发不足,观光游览多,休闲度假少,多元化旅游业态尚未形成;三是改革成效不明显,重点景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黄龙屯”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融合;四是旅游服务环境仍需优化,“1+3+N”综合市场服务监管模式在全市范围推广力度不够,市场秩序整治长效、常态机制尚未建立。五是县(区)旅游体制机制不畅,各县(区)均无专门的旅游工作部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人手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T&L:2017年“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您对于“全域旅游”是如何理解的?如何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顾新蔚女士:2017年贵州省作为全国7个省级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安顺市也是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安顺市具有更加显著的比较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汇集黄果树、龙宫两大5A级旅游景区及8个4A级旅游景区,牂牁文化、屯堡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积淀厚重,三叠纪时期古生物化石、穿洞古人类遗址源远流长,特色美食、舒适气候等彰显宜居宜游优势,可谓处处皆景区、随处可旅游。二是交通优势锦上添花。中心城市距省会贵阳90公里,境内汇聚了航空、普通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干道等立体交通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沪昆、惠兴、六镇等多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黄果树机场已开通北京、杭州、重庆、海口等航线,沪昆高铁横贯东西,打造贵州西线旅游集散中心其势已成。三是机遇优势前所未有。近几年安顺获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6年2月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2017年6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为贵州唯一入选城市)。
全域旅游是一种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用旅游业发展来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发展理念,就是各部门在开展自己的业务工作时,都要有旅游思维,要把能否把为旅游服务,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考虑进去,形成“服务围绕旅游转,产业围绕旅游兴,资源围绕旅游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了“六全理念”:即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社会参与。
T&L:在过去的一年里,厕所革命在不断的被提及成为一度的旅游热词,我们在这方面之前的进展是怎样的?在2018是怎样计划的?
顾新蔚女士:按照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及中央领导和省主要领导对文明旅游及旅游厕所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我市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将旅游厕所建设纳入安顺市人民政府2017年“十件实事”中,确定了“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公厕200个以上,全市所有旅游公厕达到A级标准”的工作目标,要求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将旅游厕所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美丽乡村、景区建设活动体系中一并部署安排,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全市上下整体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的实施机制和工作合力。
为提升我市旅游形象,解决配套接待设施滞后问题,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效解决旅游景区景点游客“入厕难”、“难入厕”的问题,我市在打造全域旅游过程中狠抓旅游厕所建设,在建设工作上对县区进行了积极的指导和督促,按照“四不一没有”的基本标准即不脏、不乱、不湿、不臭,没有不舒服感觉,不断加大对旅游厕所建设情况的跟进和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了旅游厕所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安排部署205个旅游厕所新、改、扩建任务,总投资达8462.65万元。我市获国家旅游局表彰为“厕所革命先进市”,平坝小河湾美丽乡村、紫云格凸河景区、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等5个旅游厕所获省级评定为2A旅游厕所。安顺市西秀区龙泉路公厕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全国十大“最美公厕综合奖”,黄果树旅游区旅游厕所获得国家旅游局和人民网评选的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
2018年我们将继续抓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纳入工作目标、完善相关方案、建立建管机制、强化督导考核。一是将厕所革命向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景点倾斜,厕所管理服务、科技应用、文明理念进一步强化。二是强调“厕所显化”。增设公厕引导标识等,使不太引人注意的公厕,容易被识别、被找到。三是尊重地方风俗,做好厕所文化。建厕时结合地方文化风俗风貌。四是积极与设计单位对接,对未建和今后新规划公厕按照女多男少原则进行设计。五是加大督查景区对旅游公厕周边环境整治,完善花园、步道等设施。六是加大宣传,提高各县区、各单位、各景区对厕所建设的认识,宣传厕所文明、厕所文化。
T&L:旅游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跳脱出原本单纯的产业和经济属性,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当前,旅游同样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顾新蔚女士: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少不了对旅游的追求和享受。现在我国公民年均出游次数已达3.7次,旅游业已经成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和产业。每一个游客出行都有“安全、便捷、卫生”的基本诉求,游客在出行中,信息查询是否方便、交通是否顺畅,购买的产品(景区、酒店、演艺,旅游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赏心悦目、寓教于乐?是否遭遇了强迫消费和强制购物?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反思我们的产品,目前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的痛点,作为地方的旅游行业管理者,我们必须直面旅游供给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品质高、服务优的旅游产品。一是抓好产品建设。在做好精品观光的同时,推出满足游客需求的休闲度假产品、山地户外运动休闲产品、避暑康养型产品建设。按照“当代精品,千年经典,后世遗产”的理念来建设我们的景区和产品。二是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网站、旅游双微平台建设、打通通往景区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抓好旅游市场环境建设,让游客在安顺“食之放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打造多彩贵州亮丽名片,助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
T&L: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动能也逐渐从“二老”转向“四新”,即从“老天爷”留下的自然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向文创、资本、科技和人才。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这一系列“事”终须“人为”,需要各类“旅游人才”来推动和实现。您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怎么看待的?
顾新蔚女士:多年来,我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推进,对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行业和企业管理水平,对推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人才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和留住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安顺旅游的发展之基、跨越之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旅游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为加快建设旅游大市和旅游强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此我们一是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区域内高校,积极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稳步扩大旅游专业本科、研究生教育规模;依托省、市旅游学校和一批重点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支持县级职业学校办好旅游服务专业,扩大旅游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旅游人才在职教育培训,每年均举办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培训班。加强市级旅游人才基地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政企学研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旅游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办好优势专业,开发新专业,形成办学特色。二是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旅游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相应的旅游单位设立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分类评价标准,建立下得去、上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的基层人才工作机制。在科研项目、经费、评奖等方面向优秀旅游人才倾斜。三是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专家、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如建立安顺旅游专家咨询库,设立安顺旅游大讲堂,邀请戴斌、魏小安、张辉、孙小荣等知名专家到安顺讲学,考察指导。先后与景域、大地风景、绿维创景等专业旅游咨询公司合作。
T&L:对于2018年旅游业态的发展,您有着怎样的期待和愿景?
顾新蔚女士:2018年,安顺旅游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大力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贵州精神,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补齐短板,壮大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旅游供给总量,优化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供给效率,推动旅游业在优质高效发展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建设旅游名城。我们将以大旅游的思路、全域旅游的理念、“旅游+”多产业融合的模式,围绕旅游六要素,完善城区旅游服务功能,塑造城市旅游整体形象,重构城市旅游功能格局,升级城市旅游产品业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加名符其实。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将文化灵魂转化成旅游发展动力,促进安顺旅游规模壮大、质量提升、特色彰显,努力把安顺建设成为旅游气质好,人民心向往之的优秀旅游目的地。让更多的游客来到安顺,“带走我的故事, 留下你的感动”。
二是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加快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好大兴东国际旅游城等一批旅游综合体项目。创新和丰富产品供给,强化龙头景区的品牌效应,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喀斯特山水经典为主干,以“都市休闲、美丽乡村、避暑康体、奇石科考、美食体验”为发展方向,逐步完善安顺大黄果树山地全域旅游树网产品体系。立足生态、气候、环境、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开发温泉康养、屯堡年味文化体验等系列冬季旅游产品,弥补淡季旅游短板,逐步实现由观光游向四季体验的真正转变,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是深入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深入贯彻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把解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使旅游扶贫在全市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切实开展旅游扶贫培训,完成好对旅游扶贫重点村干部、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骨干以及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抢抓电商大发展机遇,系统本土特色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培育和扶持以农业体验、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支持开发升级一批休闲农庄、特色民宿、乡旅创客园、农耕文化园和养老养生等项目,把美丽乡村串成特色旅游线路产品,与景区景点整合营销,纳入全域旅游产品设计和价格体系,带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