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规划体系,引领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科学规划是全域旅游构建的前提和基础。涟源市聘请旅游专家团队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完成了《涟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大龙山康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湄江风景区详细规划》、《包围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杨市镇蓉峰村汽车自驾营地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的旅游规划,引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旅游与其他各相关产业的全面融合,逐步形成了复合型旅游产业体系。湄江风景名胜区逐步形成观光度假、文化体验、康体休闲、科普考察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大龙山依托中医药文化有机耦合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生产加工、科技信息等产业,发展以养生、养老、医疗、运动、休闲为核心的康养旅游产业。
二、加快景区开发,掀起全域旅游建设高潮
“十二五”以来,涟源市深入开展“旅游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累计完成旅游投资14.6亿元。建成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仙人府香炉山景区和湄峰湖景区,创建了湄江国家4A景区。龙山国森林公园完成大湘西湘军寻古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工程,开发低空飞行游,获评“中国最佳养生休闲基地”。涟商文化主题公园、涟水河风光带、飞天电商园、游客中心的建成和国师路、交通路的提质改造,初步完善了蓝田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体系,重塑了“围城文化”和“国师文化”,彰显蓝田古镇的宜游宜养宜居魅力。引导民营资本投资2.7亿元建成博盛生态体验园国家3A景区。今后3年,我市拟投资60亿元,陆续启动湄江风景名胜区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提质升级工程和湘军故里、丰乐乡生态园、孙水河谷、宇城农业等旅游景区开发,掀起全域旅游建设高潮,争取在2019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强化营销宣传,拓宽全域旅游发展平台
涟源市把营销宣传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营销机制。一是节展活动亮点纷呈。今年,我市举办了“博盛杯”全国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南国牡丹旅游文化节、“大龙山·春天里”等12次旅游营销活动,吸引游客125万人次以上。走出去到重点客源地开展营销宣传活动,组团参加了第十四届上海世界旅博会、省旅博会、沪昆高铁旅游宣传促销会。获得第七届省旅博会优秀展台奖,在第八届旅博会举办的涟源旅游宣传专题推介会引起轰动,湖南经视、新湖南等14家媒体竞相报道,一天内线上观众达20余万人次。二是品牌建设方兴未艾。去年,我市成功创建博盛生态园国家3A级景区、杨家滩国家水利风景区、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湘山茶油和桥头河白茶在第八届省旅博会分别获得特色旅游商品银奖和铜奖。大龙山康养基地PPP项目进入全国旅游优选项目。三是产品推介方式多样。与嘿周末、湘辉、潇湘风情等十余家知名旅行社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促进地接旅游发展。与湖南经视、红网、下乡客、微涟源等传媒建立合作关系,加强线上营销力度,定期发布涟源旅游产品、精品线路等信息,不断开拓涟源旅游新市场。
四、开展旅游扶贫,实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
近年来,涟源市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6860户、1717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是实施景区带村扶贫工程。通过完善景区品质,扩大重点景区核心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带动景区周边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湄江风景名胜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飞水漂流等主要景区建设带动宇城蓝莓园、孙水河谷葡萄园、三益生态农业园等10多处乡村旅游景点蓬勃发展,形成了生态观光、采摘娱乐、农事体验、户外拓展、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推进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建设杨市湘军故里、桃林乐恺堂廉政教育基地、三一创业基地、三甲古建筑、李聚奎将军故居和洪水岭公园等古迹遗址和自然景观,发展田园风光、民俗体验、汽车营地、养生养老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药王足迹、名将传奇、湘军故里、特色美食等地方特色“微旅游”产品。引进娄底城建投开发杨市特色旅游小镇。全市建成生态农庄和农家乐98家,南芙农业生态园、翠远生态农庄等农业庄园生态环境良好、旅娱形式多样,游客纷至沓来,开启了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篇章。三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机制。涟源乡村旅游扶贫分为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扶贫、旅游产业扶贫两类,把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扶贫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产业扶贫纳入产业帮扶项目,开创“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扶贫模式。在贫困村开展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垃圾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的“六小”工程和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的“三改一整”工程建设。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和民俗文化产业,拓宽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途径,增强全域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涟源全域旅游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努力打造旅游新产品,进一步打响涟源特色旅游品牌,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把涟源打造成湖南旅游中部崛起的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