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陈列馆静静的坐落在美丽的巴音河畔,建于2012年。海子纪念碑面朝巴音河,坐拥碑林,与身后一侧占地1300平方米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交相呼应。碑林精选海子的20多首优秀作品雕刻在形态各异的石碑上,变成了一部部石书,一同组成海子碑林。这是一块原材料重达7吨的昆仑玉石,被精心雕刻成海子纪念碑。雕刻成型的海子纪念碑为海子半身头像,重约5吨,高1.68米,上面雕刻了诗人海子的生平简介:诗人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人,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创作了200多万字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纪念碑面朝巴音河,巴音河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巴音河景观带,巴音河景观带被评为“中国十大水利景区之一”,巴音河是德令哈市的“母亲河”。 全程260余公里。她无私地养育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正是她的存在才使这座戈壁城市有了活力。也许只有德令哈这个纯净的地方才能承载海子纯洁的灵魂,只有巴音河清澈的河水才能理解海子澄澈的心灵,所以才在这里为他修建一座纪念馆。
一座城市因为一首诗而闻名,这座城市便也有了许多诗意和诗境。
1988年海子途经德令哈,创作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也是因为这首诗的传扬,使德令哈这座城市从默默无闻开始为人所知,让这座城市蒙上了诗意的气息。
海子于1986年和1988年两次进藏,往返四次路过德令哈,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有一位关系亲密的女同事的老家就在青海省德令哈农场。1988年7月正是学校暑假期间,海子进藏途中顺道来德令哈找他的“姐姐”,但“姐姐”当时恰逢不在德令哈。寻而未着的情况下,海子思念姐姐的感情越来越浓烈,一路长途跋涉的疲劳与孤独寂寞,再加上细雨蒙蒙中高原小城的荒凉与草原尽头的空旷,这些恼人的相思说给谁人听呢?只有说给自己知心而且老家在德令哈的姐姐,于是海子写下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充满孤独与温情的诗作,海子只是短暂的停留,却留下了一篇不朽的诗,成为文坛不朽的绝句,也使“金色世界”德令哈被世人记住,由此,海子同德令哈这座城市发生了最紧密的久远的生命联系。这座高原新城,从此名留诗册,在诗歌界广为传颂。
走进诗人的精神家园,在诗歌陈列馆里,摆放着各种版本的海子诗集,墙壁上挂着海子的一些著名诗篇,墙角的桌子则摆着一座海子青铜像,诗人虽已故去,但他隽永飘逸的诗、纯真质朴的情,永远眷留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如今,多情的人民、多情的城市没有忘记这位诗人,通过举办海子青年诗歌节,我们共同怀念诗人——海子。